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計的結構與工作原理
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計(AAS)主要由五大系統(tǒng)組成,各部分協同實現樣品中金屬元素的定量分析:
火焰原子化器:
霧化器將樣品溶液霧化成細小霧滴;
霧滴在霧化室與燃氣(乙炔 / 丙烷)、助燃氣(空氣 )混合,進入燃燒器;
火焰高溫(1800~3000 K)使樣品蒸發(fā)、解離為基態(tài)原子。
石墨爐原子化器(無火焰原子化):
干燥(100~120℃):蒸發(fā)溶劑;
灰化(300~1800℃):除去有機基質;
原子化(2000~3000℃):樣品解離為基態(tài)原子;
凈化(高溫):除去殘留雜質。
結構:石墨管(長 28 mm,內徑 8 mm)、惰性氣體保護系統(tǒng)(Ar)、電源加熱系統(tǒng)。
過程:
特點:原子化效率高(幾乎 100%),檢出限低(10??~10?13 g),適用于痕量分析,但分析時間長(每次 3~5 分鐘)。
進樣(5~100 μL)后,按 “干燥→灰化→原子化→凈化" 程序升溫:
AAS 的核心原理遵循朗伯 - 比爾定律,通過測量基態(tài)原子對特征譜線的吸收程度實現元素定量,具體過程如下:
實際樣品中存在分子吸收、光散射等背景干擾,需通過以下方法扣除:
環(huán)境監(jiān)測:測定水中 Cd、Pb、Hg 等重金屬;土壤中 Cu、Zn 含量。
食品分析:檢測奶粉中 Fe、Ca、Zn 等微量元素,葡萄酒中 Cu 殘留。
冶金工業(yè):礦石、合金中主成分及雜質元素的定量分析。
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計通過 “光源發(fā)射特征譜線→原子化器產生基態(tài)原子→分光系統(tǒng)分離波長→檢測器測量吸光度" 的流程,結合朗伯 - 比爾定律實現元素定量。其結構設計圍繞 “提高原子化效率、增強譜線選擇性、降低背景干擾" 三大目標,尤其在痕量金屬元素分析中展現出高靈敏度與準確性
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計如何維護?




